一块石头,几笔勾画,就变成威猛的老虎、温顺的小鹿、可爱的小狗,甚至是婀娜的女子。而这些都出自湖滨区高庙乡62岁农民南方之手。
其貌不扬的石头在他手里“活”起来
昨日,记者来到南师傅家里,在他的院门外有一个仓库,这是南师傅的工作室。进去后,地上堆放着各式各样的木头、石头,在南师傅的眼里,这些都是他的宝贝。
采访中,南师傅拿着一块他在黄河滩地捡到的石头,向记者展示石头画的创作过程。临摹、上色……不一会儿,这块石头在南师傅的手里“活”了起来。“为了上色均匀、颜色更鲜明,后续的上色修饰过程需要反复做好几遍。”南师傅说,小块石头画大约需要花费一天时间,稍大的石头需要两天或者更长时间。
说起石头画,南师傅说,起初他只是有收藏奇石的爱好,到黄河滩干活的时候,经常会捡一些石头拿回家。久而久之,收藏的石头多了,他就琢磨如何让这些石头更好看。去年起,他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在石头上作画。没想到,刚做好的第一个就被邻居要走,摆在家里当工艺品。“既然有人喜欢,那就多做一些。”南师傅根据每块石头的大小、形状,再经过细心琢磨,为它搭配上完美的图画。经过南师傅的手,这些石头已看不到原本面貌,成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南师傅还为每个石头画制作了一个木制的底座。
照着连环画、小人书学绘画
南师傅告诉记者,他自幼便喜欢写写画画。受家庭因素的影响,他高中一毕业就回家务农了。出于对画画的热爱,他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点着煤油灯,一个人藏在角落对着小人书临摹。他说,那个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更没有条件学画画,只能无师自通。没有美术教材,连环画、小人书里的人物和画面,就成了他临摹的对象。南师傅说,那个时候条件艰苦,即使是连环画、小人书,也是互相借着看。“他们当故事看,我当画画教材。”
此后,条件逐渐好起来以后,他便买材料自学。南师傅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由于资源匮乏,农村门帘上的图案都是手画的,他的手艺也曾红极一时,当地很多村民家里的门帘图案都是他画的。“虽然现在门帘不再手画,但是十里八村画墙绘,还得请我过去。”南师傅说,由于自己有这门手艺,他还曾在乡里的耐火厂做了20年的模具工。
让更多人看到大自然的美
20年的模具制作经验,让他熟悉掌握了木工的技术。2000年耐火厂倒闭后,他不舍得放弃这门手艺,便开始尝试制作根雕、麦杆画、布贴画、树叶画,经过几年的研究,2006年,南师傅正式开始在树叶上绘制第一幅作品——《水浒》一百单八将,全长23米。他创作的布贴画也曾卖到新加坡。
在南师傅的工作间,记者看到一些原本普通的石头和奇形怪状的树干,经过南师傅的妙手,就成了“老虎”“龙”等动物。“南师傅很有创意,每次看到成品,都很佩服他的想象力。”一位村民说。
南师傅告诉记者,石头上作画是他首次尝试,他还会继续努力,希望将经典的寓言、史话以及传统国粹,以石头画的形式在今年的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上展出,让更多的人看到大自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