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呆了!咱家门口的文物古迹竟然这么多
数据显示:三门峡拥有文化遗产点3413处,珍贵文物11000余件
□时报记者 詹江峰
日前,河南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我省文物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至2020年,河南省将全面摸清文物资源状况。
那么,我市有多少文物,这些文物都在哪里?针对文物的保护又做了哪些工作?就此,记者采访了三门峡市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
位于卢氏的城隍庙
A
我市最早文明可追溯到6000年前
三门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文化圣地。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渊源”的基础,在中国考古史、文化史、历史上都有重要地位;黄帝文化,华夏民族的祖先黄帝,在灵宝的荆山下铸鼎祭天,建立了最早的国家政权;老子文化,灵宝函谷关是老子著写《道德经》的地方,它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据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当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可以初步确认,在距今6000—5300年的黄帝时代,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是以灵宝北阳平遗址为核心,以先进生产力和文化力为手段,向四周辐射产生影响,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文明。
“从商时的髳国地开始,历史上历朝历代基本都在我市设有封地或郡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三门峡一带划入陕州专区,1952年4月划归洛阳专区,1957年3月因建设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设立三门峡市,1986年1月,三门峡升为省辖市。”该工作人员说。
B
丝绸之路崤函古道石壕段,为世界文化遗产
该工作人员表示,三门峡历史文化遗产积淀丰厚,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市共有文化遗产点3413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为丝绸之路崤函古道石壕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为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宝轮寺塔、虢国墓地、北阳平遗址、鸿庆寺石窟、卢氏城隍庙、陕县安国寺、不召寨遗址、庙上村地坑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2处。
据文物部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6座,收藏保管文物近7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1000余件,丰富的文物资源奠定了我市在全省文物大市的重要地位。
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已将“一轴线三支点”打造“早期中国”文明长廊战略布局纳入我市整体发展规划,其主要内容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渑池仰韶村遗址、市区庙底沟遗址、灵宝北阳平遗址为重要支撑点,以世界文化遗产崤函古道石壕段遗迹为轴线的“一轴线三支点·早期中国”文明长廊。这一特色品牌的实施将对我市文物旅游新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C
曾发生多起重大战役,拥有红色文物资源65处
三门峡市位于豫、秦、晋三省交界处的黄河之滨,山川形势十分险要,境内大小河流3000余条,山、沟、川、塬多种地貌并存。自古就是中原通往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是东都洛阳与西京长安的水陆交通咽喉。该工作人员表示,三门峡在历史上不仅是豫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秦晋崤之战,冯异、赤眉崤底之战等重大战役均发生在这里。
“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市均为红色革命根据地,留下许多重要史迹。全市现有各级、各类红色文物资源65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为渑池八路军兵站旧址(与豫西特委会旧址、刘少奇旧居三位一体)、卢氏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些珍贵的红色文物资源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观看,在我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D
吸纳社会资金2亿余元,用于文物保护和开发
目前,我市各县(市)区均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建立了1个文物局(陕州区),4个文管所(卢氏、灵宝、义马、渑池),同时,为了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还先后设立了铸鼎原文物保护管理所、崤函古道石壕段文物保护管理所、鸿庆寺石窟保护管理所等5个基层文物保护机构。
该工作人员表示,为更好的保护我市的地下文物,全市的大型建设项目,从建设工程选址开始,文物主管部门就先行介入,参与规划涉及文物保护方面的价值评估、认证意见。其他建设项目,在规划用地之前,必须事先由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文物调查、勘探与考古发掘,经有关专家评审、评估、认证后作出结论,规划部门根据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才能办理施工审批手续。
近年来,我市文物保护工作在立法建设、挖掘文化内涵、加强调查研究、做好文化遗产宣传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效。据了解,近年来,三门峡共吸纳社会资金2亿余元,用于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并申请了多笔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用于为崤函古道、庙底沟遗址、仰韶村遗址、北阳平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编制保护规划方案及修建遗址保护相关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