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就是挖条自己的沟,形成自己的河流和生态。”一款产品如果只是一款产品的话就没有意义,只有产品与用户建立了联系,而且在交互的过程中产生了数据也才产生了真正的价值。一款产品的价值既不是产品本身也不是产品的用户,而是用户在与产品的交互过程中产生的真实有效的数据。
在梳理一款产品的运营逻辑时,我们需要理清楚的是这款产品提供了什么样的基于用户视角的用户场景。这个场景是不是足够强,也就是说用户在这一场景之下是否有着足够的饥饿感,如果是你的话你会基于什么样的用户场景来运营?
不管是业务逻辑还是产品逻辑或运营逻辑,都应该形成“核心动线”的思维。
雷军的风口飞猪论,伴随着小米的现象级成功,已经深入创业者之心。以至于,不少创业者都在极力说明,他已站在风口,风马上来。
其实,对于正在设计、打磨、运营初创产品的团队,“风口”这个概念太抽象。对自己的产品与用户,一个更直率的衡量感是:
“你的用户是否饥饿。”
就像给用户端上你精心烹调的牛排,用户吃一口就放下了餐具。你再三思考,与团队讨论是火候问题吗?是调料问题吗?是摆盘装饰问题吗?是服务生的笑容不够甜美吗?是餐具吗?是灯光吗?该从哪点开始优化?
在你调动全部资源,开始新一轮产品迭代前,也许应该问自己:
“是否用户不饿。”
饥饿的用户什么样子?
举例,空气净化器,数百品牌,也有一堆媒体搞过一堆测评,排出若干种高下,但只要雾霾一起,所有品牌净化器全部脱销。美的空气净化器听说过吗?去年卖了20万台。这是饥饿的用户的样子。
有大规模饥饿的用户,才有可能产生爆品。
时代一直向前,总会喂饱之前的饥饿,然后开阔新的能力、眼界与想像,产生新的饥饿。
“先发优势”是什么?
就是一瞬间,眼前一片饥饿的用户,没有其他餐馆。所有饥饿的用户都是你的。
以下就是腾讯教过我的,如何喂饱饥饿的用户。
第一:要做“足”
第二:“核心动线”的重投入,要快、要流畅。
第三:“特性!特性!”好感与满足感。
经过以上分析的过程之后,对于你手中的产品应该就已经了然于胸了,但是到底理解到什么程度,其实测试起来也很简单。可以试着讲三个故事,如果故事讲得清晰明了,漂亮动人,说明这件事你已经理解的相当透彻了,如果讲不出来,说明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三个故事,一个是面向投资人的故事,需要用这个故事打动投资人,让他愿意投资你;一个是面向你的团队的故事,需要用这个故事说服一批人愿意跟着你共同去做这件事;另一个则是面向用户讲的故事,需要用这个故事说服你的目标用户持续使用你的产品,不仅使用,还会愿意不遗余力地为你进行口碑宣传。如何讲好故事也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