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盛时有僧众八十余人,良田数顷,上不交国粮,下不支民用,享有很大的特权。留连寺内还能随处可见一些如“嘉庆十五年重修”、“明洪武十五年十一月初六日”、“大清道光二十六年岁次丙午二月”等字样,甚至在某一个大殿前的柱子的石基上还发现了一个清代的年号,如今寺内保存有大量的碑刻、砖雕、石雕和木雕,多为明清遗留,建筑主体为清顺治14年(1658年)重修。1986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盛时有僧众八十余人,良田数顷,上不交国粮,下不支民用,享有很大的特权。留连寺内还能随处可见一些如“嘉庆十五年重修”、“明洪武十五年十一月初六日”、“大清道光二十六年岁次丙午二月”等字样,甚至在某一个大殿前的柱子的石基上还发现了一个清代的年号,如今寺内保存有大量的碑刻、砖雕、石雕和木雕,多为明清遗留,建筑主体为清顺治14年(1658年)重修。1986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