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预计,中国企业在印度组成的手机数量与印度本土品牌组装生产的手机数量相当,这意味着任何打压进口手机的举措,在打击到资金更加雄厚的中国竞争对手的同时,都将给印度手机制造企业带来同样沉重的打击。
而从市场各个价位的竞争来看,也许印度的手机厂商应该学会如何“自己长大”。
过去几年,依靠着中国的“制造能力”,印度的中低端市场开始被印度本土品牌占据,直到现在,它们聚焦的仍是15000卢比以下的中低端市场。
但另一波来自于中国的品牌厂商如OPPO和VIVO则把目标指向了三星和苹果,广告的轰炸和地面的销售的齐头并进让中国品牌迅速在中高端市场崛起。从价位上看,一部分在中端价位犹豫不前的消费者也许会因此选择OV品牌,但从整体上看,中国厂商份额的崛起集中在中高端档位,侵占的是三星和苹果的份额。
至于印度厂商整体份额的回落也许是在消费者面前的“失势”。一位印度经营金立品牌的经销商对笔者表示,印度本土厂商应该学习理解消费者需求,而不是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得市场信息。
当然,在印度本土手机品牌承压的时候,印度政府并不是没有对外释放“压力”,他们也注意到了印度在手机市场上的巨大消费力以及制造工厂带来的经济实惠,早在三年前,印度就对进口的手机产品进行了关税调整。
具体来看,整机加征大概13.5%关税,这意味着1千块钱销售收入要加135元人民币税。于是,当时不少中国的手机厂商开始调整出口方案,选择到印度建厂,但显而易见,这并不是出于对于“印度制造”的信赖,而是在某种“审时度势”后所作出的选择。当然,长远来看,实行本地制造还是大势所趋。
印度政府清楚的认识到,中国手机厂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上下游体系的完备,虽然相当部分的零件要进口,但是能为这些零部件开发外壳、主板,搭配电容、设计电路,配套附加外壳,切割玻璃,配套贴膜钢化膜,乃至组装到一周出大量成品,中国的速度都比国外任何一个国家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