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生的使用情况及需求分析,我们会做战略调整。”负责人说,“我们让篮球‘打头阵’,就是基于中国庞大广泛的篮球群众基础。”
“虽然第一步显得项目单一,但接下来我们会全面拓展,也许‘共享足球’、‘共享网球’、‘共享乒乓球拍’、‘共享羽毛球拍’都会出来。经营范围,当然要尽快扩充到更多城市。”
共享篮球,诚信如何保障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社区服务……共享经济概念在近一两年里,让人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兴起的感觉。
对于“共享篮球”在嘉兴学院的出现,校方体育部的有关负责人徐老师介绍,目前更多地将其作为新生事物看待,“我们也不是很清楚他们经营的情况,如何准入,如何规范化管理,校方还会进一步明确。”
而在网友中间,“点赞”和“拍砖”的都各有自己的道理。
“真觉得没啥用,想打球可以借别人的,而且这个价格真的很贵,一小时3块钱,打一个下午十几块钱就没了,买一个100多块钱的篮球少说能打半年吧。”
除了认为这样的租借方式不划算,网友“梦之余”对这种方式的可延续性也表示质疑。在他看来,扫码将球租出来的时候容易,但还回去的时候很难保证是原来的球。万一有人换了一个烂球回去怎么办?
如果在篮球上喷印二维码也不现实,毕竟篮球在玩的过程中摩擦和磨损很大,很容易就磨没了。
“我们不像学生们,一般打球就是玩一两个小时。按这个共享篮球收费计算,也就6块钱,还挺划算的。”网友“小梁”则表示支持,他还希望在社区里能早日出现这样的自助服务。
“共享体育”是发展必然
负责人表示,他们的“共享体育”之路并非一时意气,而是有着明确思路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