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搬迁后,他把全家户口迁到老人名下
刘小上是如何与毫无血缘关系的程英地老人结缘的?刘小上告诉大河报记者,他今年65岁,原本是渑池县段村乡人,曾在该乡供销社工作。上世纪90年代中期供销社破产,他下岗和妻子王小盘做起走村访户的小生意。2002年,夫妻俩在天池镇藕池村赶会时,认识了年近80岁的王更志、程英地夫妇。通过交谈得知,王更志(别名王进才)曾是晋冀鲁豫太岳军区的一名抗日战士。1947年在战斗中负伤致残,随后在山西省长治市退伍。之后,与山西姑娘程英地结婚。因王更志和程英地婚后没有生育,便从战友那里领养了一个女儿,起名程爱玲。程爱玲结婚后留在长治。养女成家后,王更志就带着程英地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家乡——渑池县天池镇藕池村。刘小上说,2004年,随着交往的深入,两家人越来越亲,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我爱人之后到藕池赶集,经常会在他们家借宿一晚,在一次闲聊中,程英地提出让我爱人帮助他们老两口找一个养子”。之后,王小盘和刘小上物色了多家人选,但都因程英地家里贫穷而拒绝。王更志和程英地几近绝望。看着老人伤心的面容,王小盘和刘小上商量,因为刘小上的父母早已不在人世,决定由刘小上照顾两位老人,王小盘辅助。为此,他们还认两位老人做了干爸干妈。自那时起,刘小上便向王更志和程英地承诺,“放心吧,我来照顾你们”。2004年,为了照顾老人,他们全家从段村乡搬到天池镇藕池村,并把户口迁到王更志夫妇名下。
感动:患肾结石的他,挂输液瓶床头照顾老人
刘小上告诉记者,虽然他是从2004年开始照顾两位老人,但是与老人同吃同住,贴身照顾,是从2010年开始的。“2004年到2010年这中间,两位老人虽然年纪大了,但是生活还能自理,我平时并没有和他们同吃住。”刘小上说,那段时间,他总是隔两天来老人家里看看,帮他们做做家务,买买东西,锄锄地,卖卖粮食,老人生病了,陪在他们身边照顾。2010年,事情发生转折。当年9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程英地受了重伤,导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仅仅过了一个多月,王更志又因病去世了。当时,刘小上的儿子刘本已娶妻生子,王小盘不得不回到渑池县城,帮着带孙子。伺候程英地的重担自然就落到刘小上肩上。刘小上说,从那时候开始,他便和程英地同吃住。“当时村里有邻居劝我,程英地啥都没有,你这么做是图个啥?”但是,刘小上并不在乎别人的说法,他说:“就为当初的承诺,做人要言而有信。”
他依然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伺候着程英地。刘小上回忆,2014年的一天,程英地突然出现大便干,医院也去了,药也吃了,也灌了肠,就是不见好转。“老人年纪大了,如果不及时清理,会很危险”。刘小上便将毛巾沾上醋,放火上烤热后,放在老人肚子上热敷,并拿着一根筷子,用手一点一点将大便抠出来。刘小上说,去年,他突然觉得身上疼,后来到医院检查才知道自己得了肾结石。医生劝他住院治疗,但是刘小上放不下程英地,坚持不住院。后来医生将药开好后,刘小上把药拿回家,让村医给他扎上针,在床头挂着输液瓶照顾程英地,一直持续了一个星期。“我不在老人身边,总是会担心她,不踏实。”刘小上说。
暖心:村里将为他申请低保,并提供一套房子
照顾王更志和程英地的这些年来,刘小上的关心无微不至,也得到了多数人的称赞。程爱玲告诉大河报记者,她远在长治,这些年多亏了刘小上照顾她的父母。“有次我回渑池看望我妈,帮着干干活,我妈就说我没有刘大哥伺候得好。”如今,不仅刘小上伺候着程英地,他的儿女也都在生活上关心老人。王小盘告诉记者,最初她和刘小上决定伺候两位老人的时候,儿子还有所顾虑,担心他们会受累。“后来儿子慢慢被感动了,也很支持我们这么做。”因为刘小上夫妇没有工作,之前做生意的积蓄,照顾两位老人已基本花完。“现在没有钱了,就从孩子那里拿些,每年过年,刘本都会给奶奶送来500块钱,女儿刘雪梅每个月都会买一些营养品来看望。”刘小上的举动在渑池县当地传为佳话。
藕池村党支部书记黄灵军告诉记者,刘小上和王更志、程英地两位老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能坚持照顾他们这么多年,还做得这么好,真的很让人感动,从心眼里佩服。“老刘为人很实在,从来没有和邻居们发生过纠纷。”黄灵军表示,如今程英地是村里的五保户,民政部门每月给补助200多元钱。下一步,村里将为刘小上、王小盘二人申请低保,并为刘小上夫妇及程英地申请一套扶贫异地搬迁房,让他们住进新房。渑池县文明办主任李爱民告诉大河报记者,刘小上夫妇二人不离不弃,精心赡养王更志、程英地夫妇13年,他们不图任何回报,十分值得称赞和学习。去年12月,刘小上还被评为渑池县首届“最美仰韶人”。(感谢渑池县文明办主任李爱民对本文采写提供的大力帮助)线索提供:马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