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网讯 (文/西安日报记者 张潇; 图 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提供)“三门峡遗址出土的阿舍利石器,比百色盆地的阿舍利石器早了约10万年,为研究我国旧石器文化提供了重要参照。”记者3月30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敖红研究员联合国内外同行,对三门峡阿舍利的年代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这里的阿舍利石器比中国南方百色盆地的阿舍利石器早了约10万年。
什么叫阿舍利呢?原来,这是旧大陆人类技术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地理分布最广泛的史前文化,阿舍利文化是旧石器文化中的一个阶段,距今170万年至20万年间,因最早发现于法国亚眠市郊的圣阿舍尔而得名。以两面或单面打制的手斧、薄刃斧、手镐等大型切割工具(Large Cutting Tools)为标志。阿舍利技术器物的生产过程,具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特点,体现出了较高的筹划和技术能力,反映早期人类大脑和手配合的灵巧度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是人类演化过程中技术和智力发展的新阶段。目前阿舍利石器主要分布在非洲和欧洲,在东亚发现的阿舍利石器相对较少。
据了解,上世纪六十年代,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黄慰文研究员在三门峡市的会兴镇发现大量的旧石器,其中部分石器后来经过仔细鉴定为典型的阿舍利石器,包括手斧、薄刃斧和手镐等。因此,确定其准确年代对认识阿舍利技术在东亚的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次,敖红联合国内外同行,对三门峡阿舍利的年代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剖面厚103米,由上部的黄土序列和下部的河流相地层组成,遗址层位在剖面的92~95米。磁化率和岩性结果表明上部的黄土序列包括了S0 S8,地层连续完整,没有缺失(图2)。古地磁结果表明该剖面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和松山负极性时上部的沉积,阿舍利文化层位于布容-松山极性界限以下~8米的灰绿色粉砂质粘土中,年代约0.9 Ma,对应深海氧同位素23阶段。因此,三门峡遗址出土的阿舍利石器比百色盆地的阿舍利石器早了约10万年,成为东亚中纬度地区早更新世晚期的阿舍利文化代表。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有学者将岩石和沉积物比作录音机,地磁场好比歌唱家,岩石和沉积物在形成时就记录下了当时的地磁场信息,地磁场就好像生物化石一样被保存在岩石当中。所以,岩石和沉积物就像一部部“录音机”,记录着“地球磁场之歌”,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录音机”来恢复其记录的地球磁场强度和方向,判定所记录地球磁场所处的年代,进而确定岩石和沉积物所形成的年代。
这一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面貌的复杂多样,探讨欧亚大陆早期人类迁徙和阿舍利技术的传播过程提供了重要参照。该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第四纪研究的权威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