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单身青年遭遇“催婚热” “催”来的婚姻能幸福吗?

2016-03-02 09:05:49来源:西部晨风 作者:程倩

(记者 程倩)随着时代变迁,晚婚现象日益凸显,适龄单身青年被催婚的热度也随之上升。

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逾七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甚至有3%的青年还未到法定结婚年龄,就被父母逼婚了。那么,三门峡市的情况如何?催婚热是否能帮助单身青年找到幸福?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催婚现象趋普遍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20余位适龄单身青年中,大部分人表示,虽然身边亲友对自己婚事的关注还没到逼婚的程度,但催婚现象已经十分普遍。

今年25岁的市民张楠说:“我个人并不着急结婚,但整个大环境看起来都‘比较急’,朋友们恋爱后很快就结婚了,可我还是单身。每次去外婆家,聊天的话题也总离不开催婚,有时她还会托付身边的人帮我找对象。外婆常说,年轻时你还可以挑别人,再过些年剩下了就该被别人挑了。”

市民何易今年28岁,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频频被亲朋好友问及婚事,十分苦恼。“这些年我也经常相亲,但一直没找到心仪的对象。我觉得恋爱、结婚都得随缘,不能将就。还好母亲比较理解我,每次遇到亲友催婚都会帮着转移话题。我知道亲友催婚有时只是见面随口一说,但听多了心里难免会不舒服。”

“逢年过节回家就被催婚。”市民郭先生说,他在郑州上班,春节假期回三门峡陪父母过年、探望亲友,大家交谈最多的就是他的婚姻。“亲友都觉得我到年龄了,该把找对象、结婚的事提上日程了,可我还是想先把事业稳定住再考虑结婚。”

某公益性婚介平台负责人刘三峡有着30多年的“红娘”经验,她介绍,从三门峡的实际情况来看,女孩25岁至28岁、男孩25岁至30岁都还是较容易找对象的年龄,很多长辈往往会在孩子25岁以后,对其婚事感到焦虑。“与北上广等大城市相比,催婚现象在小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

适婚青年很无奈

面对亲友的催婚,受访青年普遍表示,这份“特别的关注”确实给自己增添了烦恼和无奈。

今年27岁的单身市民柳女士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教师手绘的“母亲催婚六式”漫画,又想到自己被催婚的经历,她发现里面提到的感化式、对比式、分析式、科普式、质疑式、恐吓式这些方法母亲都用过。“催婚时间长了没有效果,母亲现在都把我当反面教材了。”柳女士说,“母亲一个朋友的孩子23岁大学毕业回三门峡工作,就被催着找对象。母亲得知后安慰朋友说,‘我女儿27岁了都还没找,不用急’,我听着感觉挺无奈的。”

今年25岁的张先生在三门峡市某事业单位工作,每次回到洛阳老家,母亲都会和他说起尽快找对象的事,“对于自己的婚姻大事,我认为应当随缘、急不得,但每次从父母口中听到对自己婚事的担心,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今年26岁的市民林女士虽然嘴上经常跟父母说不着急,但心里也有担忧:“虽然心理年龄还年轻,但身体毕竟会随着年龄增大逐渐走下坡路。女人如果结婚晚,孕育也就晚,可能会影响身体。我可以接受父母安排的相亲,但有时他们干涉太多,会让我觉得压力很大。”

面对催婚,也有部分青年作出让步,结果却并不乐观。市民王女士时常被家人催婚,为了让父母高兴,她在一次仓促的相亲后就开始了恋爱,然而好景不长,没到半年就分手了。但催婚仍在继续,她也更加苦恼。

长辈心生危机感

记者从湖滨区婚姻登记处获悉,依据《婚姻法》,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达到法定婚龄即可办理结婚手续。采访中,很多父母表示看着自己孩子的岁数越来越大,真的很担心,心中产生的危机感如同压在长辈心底的一块石头,让他们担忧、焦虑甚至伤感。

今年25岁的刘帅是家中独子,他的婚事也成了全家人关注的焦点。母亲快退休了,希望他能赶快结婚生个孩子,好让自己的退休生活更充实。亲戚们都说,他得先找个对象谈着,万一谈不成,年龄可能就耽搁到30岁了。但在刘帅看来,婚姻可遇而不可求,家人催婚也没用。

市民阎女士的女儿今年26岁,在市区某保险公司工作,对于女儿的婚事,她感到非常焦急,时常委托朋友们多给介绍介绍,生怕女儿变成“剩女”。市民李女士跟老同事聚会时,发现大家谈论的话题都是关于孙子的,而自己的儿子还没有对象,就感觉自己的生活仿佛比别人慢了半拍。市民孟女士看着身边亲友的孩子都结婚生子,不由得觉得女儿一个人很可怜,平时没人照顾,总是放心不下,一想起这个她甚至会伤心落泪……

新旧观念难调和

据刘三峡介绍,给孩子找对象的多数家长都有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思想,“虽然与老一辈人的结婚晚就丢人的观念相比已有进步,但对孩子婚姻的期待,还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强烈”。

“近日,我们接待了一位61岁的母亲,她的儿子37岁仍未结婚,平时拿多少钱孝敬她,她都不愿意要,就盼着儿子能带个对象回家。这位母亲总觉得,儿子迟迟不结婚是自己教育的过错,时时感到自责。”刘三峡说,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有的年轻人是因为房子、工作耽误了婚事,也有的是因为幼时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给内心留下了恐婚的阴影,还有个别青年没有正确的婚姻观,把婚恋当儿戏……种种原因造成的结婚难,都成了父母心中的痛。

“年轻人晚婚问题其实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刘三峡说,“从社会因素上看,孩子们大多18岁上大学,读完研究生已经25岁了。经过层层筛选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要考虑如何融入社会,往往无暇顾及个人问题,等工作稳定后基本上就快30岁了。”据介绍,到该婚介平台寻找姻缘的年轻人大多在工作上已有所作为,但有些人考虑到自己年龄偏大,信心大打折扣,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择偶标准。

在与适婚单身青年沟通的过程中,刘三峡了解到,很多人怕父母对婚事干涉太多,大多不想让父母操心,怕自己万一没谈成他们更担心,就把很多话都藏在心里,很少与父母沟通。也有部分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包办了所有事,在婚事上有了反叛情绪,希望能自己做主。而父母往往想用自己的经验帮子女选择更好的婚姻,过上更好的生活,有的甚至会将自己的婚姻观强加在子女身上,从而引起两代人之间更大的矛盾。“年轻人想寻找幸福,家长则更关心生活,双方自然很难互相理解。好的传统要继承,坏的习俗要摒弃。家长不妨少些干涉,孩子也试着去听听家长的建议,认认真真地奔着结婚谈恋爱,也算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顺。”

互相理解多沟通

催婚的苦口婆心,被催婚的却不领情,那么分歧究竟出在哪儿?怎么做才能更有效地帮助适龄青年走上幸福之路?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郅利聪表示,家长和子女首先在对待婚姻的心态上就有很大的不同。父母从相关报道中了解到如今男女比例失调的现状,往往会担心孩子会“剩下”,选择余地更小;同时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攀比心理;再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希望子女早点结婚生子,自己能帮忙带孩子。而子女多因求学、工作而错过适婚年龄,先立业后成家的思想又给男性造成压力;也有人认为婚姻是种束缚、独身更加自由,不愿过早结婚;部分内向型性格的年轻人则多因不善交往、接触的人少而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两代人不同的婚姻观不断发生碰撞,矛盾在所难免。

“其实,要想消除两代人的隔阂,十分需要相互沟通和理解,多换位思考,尽力达成一致意见,否则就会给双方都造成焦虑情绪。”郅利聪说,“父母为子女操心惯了,却忽视了孩子其实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不需要为孩子的婚姻问题过分焦虑甚至自责。其实大多数人最终都是要结婚的,只是早晚而已。”

面对催婚热,年轻人、家长和社会该怎样正确看待、恰当处理呢?郅利聪认为,首先,年轻人在接受父母安排的相亲时,应当多投入一些心思,不停留在一面之交,试着发现对方的优点。此外,社会也可以为单身青年提供平台,如单位、部门之间的联谊,社会团体、婚介公司举办的相亲活动等,让广大单身青年男女在工作之余,有机会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此外,随着社会发展,青年婚恋的社会包容度有所提高,高校对于学生恋爱的态度更加宽容,家长们也要转变观念,当子女遇到自己喜欢的对象时,要用合适的方法去引导、鼓励其正确处理关系,尽量减少与子女产生不愉快的情绪。

阅读全文
阅读(0) 编辑:李园园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