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中信建投宏观策略总监蒋果表达不同看法,他认为自持租赁型商品房可以把租金做成证券化产品,“但具体项目还得具体看待,需要在剔除一切杠杆后进行。”不过,以现有租金收益率来看,租金证券化后依然难以覆盖前期成本。
探索未来商业模式
对开发商获取自持商品住房项目的初衷,周以升和张元浩均认为,由于此前北京市政府并没有对自持土地出台相关使用细则,一些开发商试图通过变相销售来回收成本。
但是随着以租代售等变相销售通道全部被封堵,未来自持商品住房只能用来对外租赁,张大伟认为,此前开发商竞相获取自持商品住房地块,不排除通过变相销售实现快速回笼资金考量的可能,但现在这一可能已经被堵死。
在张大伟看来,随着土地出让自持比例越来越高,未来企业自持商品住房租赁会成为一种趋势和一个新的市场,“我觉得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些大开发商通过拿自持地块,为未来租赁市场的开发模式、商业模式作尝试和探索,以后租赁市场很可能成为开发商的主流市场。”
未来五年内,北京市计划保障150万套住房供应,其中产权类100万套,租赁住房50万套。2017年计划建设住房30万套,其中产权类住房20万套,租赁住房10万套。也就是说,未来5年内,北京市住房供应结构中,租赁类比例占到三分之一。
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陈士则看来,当初国家进行第一次房改时,就实施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现在商品房市场,一条是以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的保障房,为此专门成立中房集团用来开发保障类住房。
但在实际发展中,形成商品房一支独大的局面,保障类商品房供应市场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直到十八大后才重新开始重视保障类住房建设,“现在房价这么高,大部分人都买不起房了,也应该回归商品房和保障类住房两条腿走路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