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界认为,各品牌如此急迫开拓海外市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战略需求”。
“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的现状下,去开拓海外市场是一次实现突破的机会。尤其在这种开发并不完全的市场上,谁先进入谁就占据了一定的先机,无论是扩大市场规模,还是提升品牌效应都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杨世界解释道。
模式难破
“共享单车急于走出国门,盈利不是他们的首要目的。目前看来,国际市场尚有留白,国内各品牌积极将产品投放到国外是为了占领市场,为品牌背书”。自媒体大咖网创始人冯华魁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说。
“所以,现在他们发展的重中之重是针对海外市场的差异性对症下药,制定合适的运营模式”,冯华魁分析道。
《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说,ofo正在剑桥进行试运营,初步投放500辆小黄车。运营的前几周提供免费试用,之后的费用是半小时内50便士。
ofo表示,“我们将在未来几个月分阶段引进单车。我们选择剑桥的原因,是它为骑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而当地骑行者的百分比在英国也是最高的”。
共享单车并不是纯互联网模式,它是基于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的“互联网+”企业,因此其在中小城市和农村,不仅投放成本高、使用率低,会耗费大量人力,而且不会有很高的覆盖率。走向海外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才是共享单车发展的未来出路。
ofo计划在今年7月之前在美国10个城市投放5万辆共享单车。对此,ofo创始人戴威表示,得益于国内成熟且低廉的生产体系,ofo在中国送到美国只需要100美元,而选择在美国制造的话,每一辆共享单车的成本是300美元。定价方面,国内是每半小时或每小时1元的定价,而美国可能会采取1美元的定价来赢得市场。即便如此,在美国的定价依旧高于国内,利润也更为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