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4G为崤函大地“互联网+”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6-03-21 09:12:58来源:三门峡日报 作者:曹东静 郑伟

高铁4G网络建设现场,工人们紧张地工作着

网络建设者们肩扛通信设备徒步上山

灵宝函谷关隧道4G网络建设——施工前运输工具现场

高铁4G网络建设——连日挑灯夜战的小伙们

三门峡移动蒙华铁路服务站

高铁4G网络建设——与时间赛跑

随着2015年12月3日凌晨3时10分灵宝市函谷关隧道29号洞室4G设备的开通,三门峡移动公司完成了境内郑西高铁隧道内外2G/4G网络全覆盖,郑西高铁专网4G综合覆盖率提升到93%,综合测评全省第一。从协调到施工,历时7个月,利用28个夜间施工天窗(凌晨00:30—4:00)的有效时间完成了隧道内91个4G站点的安装及开通。这项艰巨工程的完成,让几个月以来连续夜间施工的网络建设者们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踏实地过个大年了。

哪里有客户、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是建设方向

在2015年三门峡移动4G网络建设过程中,这样攻坚克难的场景比比皆是……“哪里有客户、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是建设方向。”这是一直以来刻在三门峡移动公司4G网络建设者们心头的一句话。2015年,三门峡移动公司在4G网络已经广覆盖的基础上,按照广覆盖领先、连续覆盖领先、深度覆盖领先“三领先”目标,重点围绕“城区做深、农村做广、干线做优”的原则,全力以赴,攻坚克难。截至2015年底,4G基站达到近2000个,实现了城区、县城、交通干线、重要景区优质覆盖,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提升至76%,为全市人民享受信息服务提供了优质网络,为“互联网+”在崤函大地的落地生根提供了良好的通信保障。

忍着酷暑,只为及时让您分享那份喜悦

经过2013年至2014年大规模的4G网络建设,2015年,三门峡移动4G网络建设全面进入攻坚期,很多需要建设的基站到了山区、农村,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工程施工人员常常需要忍着酷暑、冒着严寒,人工扛着沉重的设备徒步上山进行基站建设。但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再苦、再累都挡不住他们前进的脚步。在省级地质公园、主峰海拔1078米的娘娘山风景区内,6月的一个下午5时许,施工人员还在扛着百十斤重的设备上山,景区内多个站点,单去每一个站点的路程都得几个小时,更别说还有百十斤的负重。扛着设备满头大汗的赵师傅说:“天热只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山路不好走,我们一前一后扛着设备得想方设法保持平衡,并且有的地方一边悬崖、一边峭壁,要紧绷着弦注意脚下安全。”说完,赵师傅与搭档继续匆匆赶路了,他们得在天黑之前把设备运到目的地。旅游旺季,他们必须加快进度把景区的4G网络建设起来,让游客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分享所见所闻,与亲朋分享喜悦。夕阳下,他们沿着山脊大步向前的背影愈发高大和伟岸。而这样伟岸的背影仅仅是三门峡移动4G网路建设者的一个缩影,每日每时每刻,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无畏风雨、无畏艰辛地默默奉献着。

连夜作战,只为让您及时道一声平安

2015年12月3日凌晨3时10分,郑西高铁函谷关隧道29号洞室4G设备开通的那一刻,所有在场的工作者都热泪盈眶、相拥欢呼。开通完这个站,这个历时7个月的艰巨工程就可以竣工了,连日夜间作战的小伙们终于可以安稳地睡个觉了。这也意味着,出门在外的郑西高铁的乘客们也可以第一时间给家人报个平安、道份思念了。

据悉,郑西高铁三门峡段全长约155公里,其中隧道24个,隧道总长43公里,为省内高铁隧道最多最长的地市,协调难度和施工难度都非常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三门峡移动公司从2015年4月开始,就提前绸缪,多次召开协调会,结合隧道内原2G直放站安装场景、功率大小和原光缆布放以及纤芯使用情况,先后对无线和光缆方案进行了9次修订,同时结合以往高铁隧道内维护经验及复杂环境,制定了备用方案。同步进行的还有坚持不懈的协调,3个多月,先后16次往返三门峡—洛阳—郑州之间与郑州铁路局郑州通信段协调。6月23日晚上10点多,从郑州铁路局郑州通信段办公大楼走出来的移动公司网络部无线工程班班长和综合代维班班长长舒一口气,天色虽然已经漆黑,但是他们如释重负的心情却越发明亮起来。“这个项目终于协调完了,终于可以回去交差了!”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他们3个多月来为这项工作付出的艰辛努力。

为保证利用有效天窗点时间高效工作,三门峡移动公司根据现场特殊情况成立了指挥组、送货组、安装组、熔纤组、开站组和安全防护组6支小分队,组成庞大的施工团队,统一管理、统一组织、统一调配,奋战在每晚的高铁隧道中,从货物打包进网到设备开通后的出网形成了一条龙模式,实现了全流程协调运作。并在每天施工结束后进行总结,先后召开沟通会28次,将每个洞室安装时间由原有的1.5个小时缩短到1个小时,将每个天窗从开通2个洞室提升到开通8个洞室,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全线最长隧道9.2公里共16个洞室的灵宝函谷关隧道施工时,进网成了一个难题,因为地平面高出隧道十几米,不能使用机动车,设备等工具全部需要绳拉和人抬才能进网和出网。第一个天窗点施工时,因为运输设备的时间太长,导致有效施工时间太短。为提高效率,确保预留出尽可能多的有效施工时间,大家在第一次施工后总结经验,群策群力出谋划策、分工协调,从第二个天窗点施工时,改进了方法,将8辆电动三轮车用绳子拴住,从地平面垂直往下放到隧道口,电动车下去后,再往隧道内运输人和设备,将时间由原来的1.5小时缩短到40分钟,大家齐心协力用了最短的时间5个天窗完成了最长隧道的施工和开通。

不仅仅是函谷关隧道,在这40多公里的隧道施工过程中,项目各小组人员每天都是披星戴月,白天策划方案,晚上在大家熟睡的时候,他们争分夺秒地在隧道内施工。历经了夏季的烈日炎炎、秋季的阴雨绵绵和冬季的大雪纷飞,无论天气条件多么恶劣,只要有天窗点就坚持进隧道施工,不放弃任何一个宝贵的天窗,大家克服了极端天气,克服了艰难的施工环境,同时也克服了自身的心理阻碍。特别是负责人和开站小组经常连续两天两夜工作30余小时,晚上开通隧道内站点,白天处理影响站点开通的光缆和跳纤问题,默默地辛勤付出有效提升了客户网络感知度。

争分夺秒,只为让您在大山里不再孤单

“工区工人日常活动单调,打电话、上网的需求比较大……”“工区太偏远,我们应在工区设置一个服务站,方便工人办理业务……”这是“移动在蒙华”项目团队召开的第6次协调会了。在建运煤专线蒙华铁路项目,工区均在偏远的山区,网络信号覆盖薄弱,为了让工友们在大山里不再那么孤单,能及时跟家人联系,三门峡移动公司的员工们多次赴现场进行沟通,就工区网络覆盖问题多方协同召开沟通会不下20次,协调各方资源优先保障该项目建设,在条件艰苦的山区里,迅速实现了4G网络覆盖、投放了集团专线,最快开通记录为30个小时,快速有力地支撑保证了工区的生产需求和工友们的通信需求。精心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赖,连项目工区的负责人都竖起了大拇指:“移动公司不仅办事效率值得信赖,更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无论是在偏远的山区,还是在深邃的高铁隧道;无论是艳阳高照的夏天,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三门峡移动的4G网络建设者们脚步从未停歇,身影无处不在。正是他们不分昼夜的付出,才保证了广大客户无处畅享不到的优质网络,为三门峡“智慧城市”建设架起了信息“高铁”路,为“互联网+”战略在崤函大地的落地实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阅读全文
阅读(0) 编辑:李园园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